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

撒奇萊雅族的聚落分佈在今花蓮縣境內,主要有北埔、美崙、德興、主佈、月眉、山興、水璉、磯崎、馬立雲等部落,其餘人口散居於其他阿美族聚落及北部都會區,粗估總人口約有5,000人至10,000人上下。
據文獻記載,西元1630年左右,撒奇萊雅(Sakizaya)族就居住在奇萊平原,由於居住在精華區,常受到外來族群如噶瑪蘭族、太魯閣族、漢人的襲擊。
1878年加禮宛事件後,清軍以火攻攻陷撒奇萊雅部落的刺竹圍籬,為了避免被滅族,頭目們在商議之後開門投降,大頭目孤木‧巴力克(Komod Pazik)及其妻伊婕‧卡娜蕭(Icep Kanasaw)被清兵處以凌遲死刑。
戰役結束後,族人遭遷社,與阿美族人混居,因深怕遭清軍報復,因而隱藏身分,在日據時代就被歸類為阿美族人。
然而兩族在語言方面差異度高。在年齡階級祭儀上,「長者飼飯」的祝福典禮為撒奇萊雅族所特有,而撒奇萊雅每四年年齡階級必種一圈的刺竹圍籬,亦是阿美族所沒有的部落特色。
民國90年起,撒奇拉雅族積極進行文化復振運動,重現撒奇萊雅族傳統祭典、歌舞及服裝:歌舞以撒奇萊雅特有工作歌為主,服裝色彩則以土金、暗紅與黑色為主色,象徵重回故土、並紀念祖先的鮮血與暗夜的逃亡,並舉辦撒奇萊雅族特有的祭典「Palamal(巴拉瑪)」火神祭,追祀祖靈。
經過繁複的族群調查後,在歷史消失128年的Sakizaya(撒奇萊雅)族,終於在2007/1/17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三族。

1 則留言:

小葉 提到...

你是原住民嗎? 你懂ㄉ很多ㄟ...>3<